1.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401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路径,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安徽省以及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人才需要,掌握新材料研发和生产、材料测试与性能检测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胜任在材料相关的领域如钢铁、建材、汽车、机械等相关行业和研究机构从事新材料设计、材料性能分析、材料加工、材料热处理、材料性能测试等科研开发与生产制备、工程监理和管理等工作。

3.专业教学条件

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等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现有专任教师18人(另有企业行业兼职教师5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各1人,学科带头人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博士1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83.33%,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7.78%。目前在校专业学生278人,生师比15.44:1。本专业的5位教授全部给本科生授课,教授给本科生的授课率达到100%,每位教授每学年上课1-2门,教授上课门数占专业学年课程总门数的25.12%2021年本专业引进1位博士,培养博士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资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获批专利4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近年来先后获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遴选为安徽省一流本专业建设单位。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为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获省级教研项目9项,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

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了化学材料实验室和材料化工实训中心,其中材料化学化工实验室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蛋白纤维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精细化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2个。现有实验室总面积达86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800余万元。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先后与10余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搭建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8家,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3个模块(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3个模块)、实现4个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四方面融合与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及时。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为27.71%,通识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3.14%

4.人才培养

本专业专任教师团队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本专业的所有教师都能够很好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学院加强学风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学风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严格落实学院教学巡查工作,通过平时的巡查、听课,加强学生上课纪律、教师课堂管理等学风方面的督查,及时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2)辅导员定期召开班会和班委会,及时了解和掌握班级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3)严格考试组织和过程管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杜绝学生对考试舞弊的侥幸心理;(4以各类学生组织、协会为依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学习竞赛活动,促使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和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中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了选修课比例。依托科研平台与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人数多、效果好。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大创项目成果丰硕,2021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项、省级大创项目7项,组织承办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资助的皖西学院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2022研究生录取率为34.10%